戶外照明: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
文章來源:恒光電器
發布時間:2014-10-28
瀏覽次數:次
丁建設,設計,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第九設計所建筑師、照明設計師;國家二級注冊照明設計師;華人照明設計師聯合會專業會員
侯林楠,西安萊廷照明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;華人照明設計師聯合會(CLDA)高級會員;國家級高級照明設計師,從事照明行業8年,曾負責總監過多項國家級照明設計項目。
整合想法、尋找共同目標
侯林楠:光帶來的是光明,從事這個行業能為社會留下一點貢獻,肩負的社會責任感很強。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對生活的積累,所見所聞以及自己對照明設計的解讀。2006年從事戶外照明設計至今,在LED迅猛發展的當下,行業資訊,很多產品都能支撐想法的實現,維持原創是設計中首要考慮的。
丁建設:我是學建筑出身,所以設計風格偏于技術性。戶外照明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建筑的業態、建筑形式和其背后的內涵。我2002年開始獨立做設計時,認識了侯林楠,因他最初學的專業是油畫,因此設計風格偏藝術性,于是我們一拍即合,他主做前期設計,我主做基礎設計。經過這幾年的合作交流,我們努力在向專業化、數字化的照明方向發展。
侯林楠:丁建設是一位很嚴謹的設計師,工程照明,兩個不同風格的設計師在一起做項目很不容易。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會把各自的想法寫下來,整合想法后, led質量,圍繞大的方向去做照明設計,設計,其中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給這個載體賦予靈魂。
照明設計要突出建筑的神韻
丁建設:好的設計師會做一些天馬行空的設計。設計語言來源于生活,服務于生活,講究天然合一。設計師要想有大的發展,必須要跨行業去交流,了解各個行業。照明空間影響建筑業態,恒光,影響視覺空間,很多載體需要燈光來體現靈魂。景觀的引導性,照明方案,功能性是有一定標準的。作為戶外景觀來說, LED置換工程,一個景觀,一個建筑,對載體賦有一種語言。長安塔是由中國唯一的女建筑大師張錦秋院士設計的,建筑設計不僅保持著隋唐古塔的神韻,而且運用了新科技、新技術材料來表現,是一個可以傳世的永恒建筑景觀。在做這個項目的照明設計時,綠色照明,我們充分了解建筑的結構、材質,分析建筑的歷史文化沉淀,確定最終的照明設計方案,力求照明燈光能突出表現每個建筑所獨有的神韻,特別是施工方案要與建筑本身融為一體。
國內和國際上會用數字化來界定燈光的標準,好的設計師會運用數據化來使設計更細化、更精致。比如一個賣場的亮度,進入賣場后,光會把人們的目光引入到一個視覺焦點,這個視覺焦點色彩的還原度要高一些。燈光的舒適性、引導性, led服裝照明,都是通過設計語言來實現的。
照明設計師要提前介入工程
侯林楠:做照明設計前,設計師要提前介入工程,包括管線預埋等都要參與,因為燈光是最后一個環節,想要做好,就要更早地去介入,了解工程動態。如果后期預埋不到位,燈具安裝空間小, led商業照明,就不能體現設計師的設計精華。專業就是靠提前預知來體現。
在一些項目上,用最合適的手法去營造燈光,盡量不要造成光污染。我的一個設計作品是桂林的兩江四湖,靈感來源于桂林這個多彩的城市,在做照明設計時就想還原桂林真實的色彩。
照明設計要與時俱進
侯林楠:2014年初我在德國看到了一些國外的照明設計作品,國外的設計多是純粹的設計,德國人做的照明設計沒有太多的故事,大多呈現自己的特點。照明設計是跟著城市、載體來變化的。我希望研究出一套特別的照明設計風格。
丁建設:西安的古建筑很多,我的設計就是先表現建筑形態,用燈光來表現21世紀的感覺,車間照明,西安的照明設計師目前的專業度還需提升。未來在設計中依然會堅持專業性和技術性,以我們專業的設計語言和想法結合藝術性來打動業主,最終用燈光來營造最佳的視覺空間。照明設計已經上升到一個專業的程度,要想走得長遠,就要與時俱進,跨界學習。
結語
建立光的概念,充分把握創造出的光環境,對建筑及周邊環境、文化特點分析透徹,追求照明與建筑、景觀的完美融合,使燈光成為夜色下的視覺藝術,質量,這是侯林楠和丁建設對戶外照明的完美闡釋。在為一個載體設計照明方案時,要著重強調最佳的視覺舒適性,同時突出重點照明及特色照明區域,LED照明企業,引發人對某一點的興趣,使其成為所在區域的視覺焦點。在戶外照明設計中,照明不僅是突出各載體的一種手段,亦成為一種藝術、文化的外在形象。
[ 資訊搜索 ] [ ] [ ] [ ] [ ]
,家用照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