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舉三得:提高COB出光效率、顯色指數、色溫
文章來源:恒光電器
發布時間:2015-11-19
瀏覽次數:次
近年來,板上芯片(COB)封裝結構的LED應用快速增長,這是由于COB封裝結構將多個發光二極管(LED)封裝在一個小面積的平面內,使裝配的燈具外殼更輕便簡潔,3c認證,易于實現二次配光,實現特定的光學分布,恒光電器,照亮您的生活,且具有尺寸小、成本低、利于散熱、出光率高且易實現自動化生產等優點。
目前市場上COB的結構種類眾多,主要結構如圖1所示,在固定完芯片和焊接金線之后,在基板上灌封熒光膠(有的還在熒光膠上點涂硅膠),以保護芯片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和提高導熱散熱能力。普通的COB封裝結構表面的硅膠呈平面狀或略微凸起狀,但該結構下,光線在膠體和空氣界面存在嚴重的全反射問題。事實上,照明產品,COB封裝結構表面的硅膠更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出光效率,實現特定的光學分布。相對于常用的平面結構,醫院led照明,自由曲面結構可以明顯提高模塊的光萃取,提高出光效率。
實驗
本實驗在傳統COB封裝結構的基礎上計量增加硅膠量,其結構如圖2,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硅膠自然凸起,形成自由曲面結構。實驗采用邊加熱邊點膠的方式,提高硅膠固化速度,讓硅膠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形成自由曲面,車間照明,硅膠無溢出現象。為提高實驗重復性及數據可靠性,采用同種工藝及材料制作了3個相同樣品,分別為樣品1、樣品2和樣品3。
實驗采用的基板,其發光面為圓形,直徑為2 cm。采用12顆大功率藍光LED芯片和2顆大功率紅光LED芯片,其電氣連接如圖3所示。樣品制作時,先采用銀漿將芯片固定在基板上,然后焊接金線,點涂黃色熒光粉膠,最后涂覆硅膠。
結果與討論
圖4為700 mA驅動電流下,3個樣品的光通量隨硅膠量改變時的變化情況。從圖4可以看出,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3個LED樣品的平均光通量呈增長趨勢,硅膠從0g增加至1.2g時,樣品1光通量增加了8.68%,樣品2光通量增加了15.28%,樣品3光通量增加了15.65%,這是由于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提高了COB出光面的曲度,減少了全反射,超市照明,從而提高了出光效率。從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,當硅膠量從1.2g繼續增加時,樣品的光通量增速變緩,平均光通量出現減少的現象。這是因為隨著COB出光曲面的提高,已基本將原全反射的光線提取出來,家用照明,當硅膠量繼續增大時,光提取效率降低,且硅膠對光線的吸收越來越大,因此光通量增速減緩甚至下降。
圖5為樣品1改變硅膠量時的光譜情況,可以看到樣品的光譜含有藍光、黃光及紅光三部分,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紅光和黃光部分光譜有一定的增加, led室內照明,但增加不明顯,而藍光部分的光譜增加非常明顯。同樣,從圖6也可以看出,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3個樣品光譜中的藍色比值持續增加。
這是因為所封裝的COB白光LED 是由藍色LED激發黃色熒光后產生的黃光和混合部分沒激發的藍光而得。由于熒光膠的折射率比空氣大,因此,光線在兩者界面處會發生全反射,當沒激發熒光粉的藍光經全反射后回到熒光粉層后,恒光電器,照亮您的生活,LED燈管,可能激發熒光粉而變成黃光,如圖7中的a光程所示。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LED出光面的曲度增加,全反射減少,更多藍光被直接提取出來,如圖7中的b光程所示。因此,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樣品光譜中的藍光部分增加最多。從圖7還可以看出,隨著硅膠量的增加,光萃取時的平均光程減少了,降低了硅膠對光線的吸收,有利于提高樣品的光效率。
圖8為700 mA的驅動電流下,3個樣品改變硅膠量時的色溫變化情況。從圖中可以看出,隨著硅膠量增加,3個樣品的平均色溫持續增加,表明其越趨于冷光源,口碑,圖5和圖6也證實了這一點。
圖9為700 mA的驅動電流下,3個樣品改變硅膠量時的顯色指數變化情況。從圖8可以看出,隨著硅膠量增加,裝修照明,3個樣品的平均顯色指數持續上升。當硅膠量增加到1.4g時,樣品1顯色指數增加了6.1,裝修照明,樣品2增加了4.6,樣品3增加了5.8。
顯色指數(CRI)是一個光源與標準光源(例如日光)相比較在顏色辨認方面的一種測量方式。CRI值是通過將測得的LED光譜與指定色樣的光譜相比較,然后通過數學分析的方法推導計算出來的。通過對顯色指數的計算表明,調整白光LED的發光光譜,使之在可見光連續、均衡,可以改善LED光源的顯色性。如圖7所示的光譜,隨著硅膠量增加,一定范圍內增加藍光組分的比例,使得光譜較為均衡,有利于提高白光LED的顯色性,因此COB白光LED的顯色指數提高了。
結論
實驗表明,通過在COB封裝結構的白光LED表面適當增加硅膠,使其形成自然曲面結構,可以提高COB白光LED的出光效率和顯色指數,但同時也增加了色溫。本文通過在補加了紅光LED芯片的COB白光LED 表面增加硅膠量,最終實現了14W COB封裝結構下的白光LED,在電流密度為30 A/cm下,色溫、顯色指數及光效分別為4900K、82和125 lm/W。
[ 資訊搜索 ] [ ] [ ] [ ] [ ]
同類資訊
• UV LED的應用領域及其防護問題 • LED倒裝封裝結構的優勢
• EMC、COB、CSP等六大LED封裝形式 誰將“稱王” • 一秒教你選出好的LED燈珠發光器件
• UV-LED結構設計詳解 • UV LED的10大應用領域
• 解決大功率LED散熱問題的3 種封裝結構和4種封裝 • LED封裝用有機硅材料的關鍵技術解析
• AC LED 的未來 = 倒裝芯片 + Si襯底 + CSP技術 • LED封裝核心技術難點及裝備攻略
共0條 [查看全部] 相關評論
專題更多+